秦淮河对南京意味着什么?
从历史源头汩汩而来的秦淮河,
浸润着古都南京的城市之根,
濡染着明城墙下的文化之薮。
作为长江下游的一个支流,
秦淮河带着上游青藏高原的纯正血脉,
流经青海、西藏、四川、重庆等地,
在苏皖交界处塑造了南京小丘陵。
宫溟飞 摄
东面是茅山山脉,
南面有横山,
西南有云台山、牛首山,
北面有宁镇山脉,
其余皆为平原。
在一般人想象中,河流总是向东流的,
而秦淮河流向,
却偏偏是西北流入长江。
林琨 摄
金陵的美,
大部分都落在了秦淮河畔。
择一酒馆小酌,
看水波里的月华,
听往来船只的桨声,
任凭思绪缓缓东流……
鸡丝 摄
秦淮河,本名龙藏浦,又名淮水、小江。南源溧水东庐山,北源句容宝华山,交汇于方山形成干流。
龙藏浦是秦淮河最早的一个名字。
唐朝许嵩《建康实录》记载:“其淮本名龙藏浦……古老相传,方山西渎江土山三十里,是秦始皇开,又凿石硊山西而疏决此浦,后人因名秦淮也。”
浦是水边的意思,龙藏浦指的是藏龙卧虎之水边。
林琨 摄
淮水是秦淮河使用时间较长的一个名字。
唐朝李白《登瓦官阁》咏道:“晨登瓦宫阁,极眺金陵城。钟山对北户,淮水入南荣。”
刘禹锡《石头城》咏道:“山围故国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换过女墙来。”
清朝郑板桥《念奴娇·金陵怀古·长干里》写:“淮水秋清,钟山暮紫,老马耕闲地。一丘一壑,吾将终老与此。”
其中的淮水不是淮河,而是秦淮河。说明自唐朝至清朝,淮水作为秦淮河的别称一直在使用。
阮忠 摄
小江是秦淮河的又一个别称,六朝时期一度使用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权传》中记载孙权在吴(今苏州)时曾说:“秣陵有小江百余里,可以安大船,吾方理水军,当移居之。”这里的小江是相对大江(长江)而言,指的就是秦淮河。
北魏魏收《魏书》卷9写道:“遥望建康城,小江逆流萦。前见子杀父,后见弟杀兄。”
其中的小江同样指的是秦淮河。
阮忠 摄
一般认为,秦淮一名起源于唐朝。
唐朝杜 牧《泊秦淮》写:“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”其中的秦淮指的就是秦淮河。但更多的史料表明,秦淮河得名于六朝时期。
南宋曾极《金陵百咏·秦淮》引东晋孙盛《晋阳秋》云:“秦开,故越秦淮。”
北宋李昉《太平御览·地部》引南朝顾野王《舆地志》云:“秦始皇巡会稽,凿断山阜,此淮即所凿也,亦名秦淮。”
张健 摄
秦淮河的得名出于一个美丽的误会。
秦汉时期,民间盛传东南有王气,秦始皇东巡,途径秣陵(今南京),在方山凿长陇以泄王气,后人以此附会淮水为秦始皇所开凿,秦淮河一名由此而来。
唐朝许嵩《建康实录》记载:“当始皇三十六年,始皇东巡,自江乘渡,望气者云:‘五百年后,金陵有天子气。’因凿钟阜,断金陵长陇以通流,至今呼为秦淮。”
秦始皇挖断金陵山脉,目的是泄掉金陵地区产生王气的“风水”,取得自我心理上的慰藉和社会大众心理上的认同。
鸡丝 摄
到秦淮河乘过画舫的,没人不知道“十里秦淮”。那么,秦淮河到底有多长?十里?
今天的秦淮河,从源头到三汊河入江口,其水系包括内秦淮河、外秦淮河、秦淮新河,开凿时代不同。内秦淮河是天然河流,外秦淮河是五代十国时期开凿的,秦淮新河是1978年—1980年间开凿的。
↑↑↑
这三个不同时代、不同性质的河流统称为秦淮河。
秦淮河有两个源头,分别发源于溧水东庐山和句容宝华山,在江宁区方山汇合后,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东山镇,到通济门附近分为两支:
一支绕城外流淌,经武定门、雨花门、中华门到水西门,与内秦淮河汇合,称作外秦淮河;
另一支在通济门水关(东水关)入城,流经夫子庙的平江桥、文正桥、文源桥、文德桥、来燕桥、武定桥、朱雀桥以及中华门内的镇淮桥等,在水西门出城,与外秦淮河汇合,然后在三汊河流入长江。
秦淮新河从江宁区河定桥,由东向西经西善桥,在雨花台区双闸街道金胜村入江,全长18公里,始凿于1978年11月,1980年1月25日正式通水,是一条集泄洪抗旱和航运于一体的人工河。
流经南京城内的这支内秦淮河,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十里秦淮”。
历史上南京城区的河流,经过了一次重大改道。
至于改道的原因,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,致使钟山余脉向西入城的九华山、鸡笼山、鼓楼岗隆起,阻隔了“秦淮古道”流向玄武湖,而在东水关处西拐,流经夫子庙和门东、门西,行成了现在的“十里秦淮”。
秦淮河长十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清朝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第24回中:
“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,里城门十三,外城门十八,穿城四十里,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。城里几十条大街,几百条小巷,都是人烟凑集,金粉楼台。城里一道河,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,便是秦淮河。水满的时候,画船箫鼓,昼夜不绝。”
因为吴敬梓的影响大,而内秦淮河又是南京人口密集、才子佳人云集的地方,所以“十里秦淮”名扬天下。
其实,秦淮河的长度远不止十里。
史料记载,秦淮河上的朱雀桥“长九十步,广六丈”,经过换算,长度约140米,宽度约18.66米。由此可知,在历史上,秦淮河的宽度曾经达到100米之上,所以称作“百里秦淮”才是正确的。
人逐水草而居,
城依河道而建,
蜿蜒于城市中间的河流,
如同一条蓝色的动脉,
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与文化,
诠释了城市的个性与魅力,
成就了生活在这里的你的回忆。
林琨 摄
千百年来,
秦淮河逐渐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,
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。
鸡丝 摄
秦淮河沿岸是南京先民居住稠密的区域,其中著名的有鼓楼北阴阳营文化遗址的原始村落、湖熟文化遗址的原始村落(点击阅读原文“你还不知道吧?南京文化的源头在湖熟……”)等。
3000年前,南京约有300多处先民居住点,大多分布于秦淮河两岸,他们掌握了铁和青铜的冶炼技术,并且以此制作弓、箭、矛、钩、刀、斧等器具,用作打仗、渔猎、生活的工具,还饲养了马、牛、羊、猪、狗、鸡、鸭、鹅等家畜家禽。
林琨 摄
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,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,从南朝开始,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所。
所以后来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,它的北面是封建社会江南的最大科举考场——江南贡院,唐伯虎、吴承恩、吴敬梓、郑板桥、袁枚、方苞、邓廷桢、王韬、张謇、陈独秀等才子从这里走出;它的南面是“秦淮八艳”的主要场所,阁楼红帐里的红粉佳人聘聘袅袅。
南京的魂就绕在了秦淮河畔的风月里。
桨声灯影,人影幢幢。
秦淮河就像是故人归矣。
第十三期
素材来源 | 《南京历代名号》、《格致南京》、《千秋风雅 秦淮河》
编辑 | 蒋琰
重点阅读推荐
编辑 | 徐晨